1.gif

癌癥篩查不僅是一個技術性挑戰,更是一個社會性工程。


隨著早檢科技篩查策略升級,使得高發癌癥早診率和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我國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癥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其中,基因甲基化技術的突破性創新,為推進消化道癌癥防治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食管癌防治前沿進展學術會議暨食管癌甲基化早診創新技術成果發布會期間,早篩網采訪了國家癌癥中心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陳萬青教授,探索未來癌癥篩查策略的發展方向。


名家博談

2.jpg

    




癌癥篩查普及離不開健康教育



癌癥篩查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提高公眾參與度。當前,我國的癌癥篩查覆蓋率仍顯不足,其中,健康教育在提升篩查普及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癌癥篩查作為有效的二級預防策略,最需要的是人群的廣泛參與”,陳主任強調,除了國家組織的免費篩查計劃外,公眾對癌癥防控的認知和意識至關重要。因此,增強公眾對高發癌癥的了解,尤其是通過健康教育鼓勵大家主動參加篩查,是提高整體癌癥早期診斷率的關鍵。


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篩查覆蓋率的基礎,也能幫助個體認識到自己在健康管理中的責任。通過健康教育,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癥的高風險因素和相關篩查手段,從而主動進行“機會性篩查。陳主任進一步表示,“要提高公眾對癌癥的防治意識,從而推動全民參與篩查,這對提高早期診斷率是至關重要的。”



    




基因甲基化技術:

新興癌癥篩查工具應用前景廣闊


隨著科技進步,以ctDNA、CTC等生物標志物為代表的液體活檢正在癌癥篩查中嶄露頭角。陳主任認為,這些新技術將在癌癥早期篩查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ctDNA的甲基化表現出更強特異性,具有組織可溯源等多重優勢,“目前,影像學檢查仍是癌癥篩查的主流手段,但隨著多組學技術的發展,基因甲基化作為非侵入性檢測手段,將在篩查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他進一步指出,傳統的篩查方法如內鏡,雖然技術成熟,但公眾接受度較低。而基因甲基化檢測則可以通過簡單的血液樣本初篩癌癥,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再進行內鏡檢查,這樣既節省了醫療資源,又能提高篩查的舒適度和效率。



此外,陳主任認為,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甲基化等新興技術不僅能提高篩查的靈敏度,還能為癌癥早期診斷提供更準確的數據支持。“未來,這些新技術有望在癌癥篩查中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在普及篩查范圍和臨床應用上,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飛躍的關鍵時期。”



    




城鄉差異與未來篩查策略


中國的城鄉差異在癌癥篩查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城鄉在經濟發展、醫療資源、文化認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陳主任指出,癌癥篩查的策略必須因地制宜,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農村地區。當前,篩查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例如,農村地區因醫療資源匱乏,適合采用低成本、易操作的篩查手段;而城市地區醫療資源相對豐富,可以考慮采用更先進的高精尖技術。


除了設備和技術差異,基層醫療人員的培訓也至關重要。“基層醫務人員的篩查能力往往有限,我們需要通過加強培訓,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確保篩查工作能夠順利實施。”他進一步提到,隨著國家大力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城鄉之間的醫療資源和技術互動將逐步改善,“醫聯體的建設,有助于解決基層篩查能力不足的問題,專家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為基層提供支持,提升整體篩查水平。



   




食管癌篩查的經驗與新技術結合


作為中國特有的高發癌癥,食管癌的篩查與防治工作在我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在河南、河北等高發區。陳主任提到,盡管食管癌的整體生存率仍然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但在一些高發地區,通過長期的防治研究,整體防治水平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在食管癌的防治方面,我們比美國更具優勢,尤其是在基層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他還指出,隨著多組學技術和新興篩查技術的引入,未來食管癌的篩查將更加精準和高效。



在技術結合方面,陳主任認為,食管癌篩查應充分發揮傳統技術與新興技術的互補作用。“傳統的內鏡檢查在食管癌篩查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新技術如基因甲基化檢測等非侵入性方法,可以在初篩中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8月,國家藥監局批準了全球首款食管癌基因甲基化產品上市,MT-1A、Epo及Septin9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僅需5ml血液樣本,可精準排查早期食管癌。通過將新技術與傳統手段結合,可以有效提高篩查的效率和準確性,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民眾。